如何让我们有健康的CT文化?

我们应当如何扩展CT的行为风格呢?又应当如何建立对CT风格长处的掌握与更精确的理解?
在我们使用LIFO方法长期的测评观察中,发现中国人最不偏好的风格为掌握/接管(CT)。即使是“狼性” 精神当道的现在,在团队内,若同时有多位偏好CT风格的人物,似乎很难不因为恶性竞争而起纷争。而综观LIFO多年来在中国推行与进行的测评结果也显示,许多公司认为内部文化里最需要扩展的就是CT风格。

只强调竞争:CT风格的过当

 

由此,我们可以说,在拼搏、野心、追求近利、向上爬、争取机会等观念遍布的现在,中国并不是没有CT风格,而是缺乏对于CT风格的长处的完整认知,因此展现出来的面相时常只有不顾一切争取个人目标、利益与权力的那一面,所谓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也就容易导致团队内的张力与冲突。
另外,团队内的CT文化不盛行,其实也和中国人的支持/退让(SG)风格多也有关,SG喜欢群体共好、集体合作,好处是不为个人利益而总是为团体付出、贡献心力,坏处即是集体文化的强盛导致容易拉帮结党,并且喜欢强人领导,希望能有人做指挥与承担责任。这种具有大家长文化内涵的惯性,会导致两种问题,一者是,CT的行为风格似乎需要有“权威”来为其背书,也就是,若你不在比较高的职位,那CT的积极、主动、开创性只会被“棒打出头鸟”,因为你破坏了团队内的稳固、和谐以及集体利益。二者则是当不同部门的强人争斗时,下面的人需要选边站,造成组织的内耗与损伤。那么,我们应当如何扩展CT的行为风格呢?又应当如何建立对CT风格长处的掌握与更精确的理解?从美国的教育与职场氛围来做一个借镜,似乎是一个好的办法。这并不是说,美国所采许的教育方针或者人才培育方法就都是全然的正确有效,毕竟不同文化情境有不同文化情境的长处与过当的部分。而是,从美国这样一个很明显强调CT风格价值的国家,能够看出他们对于此种风格的认知以及养成。

建立自信心

 

美国的教育自小就很强调CT式的学习风格,举例而言,他们非常重视教学过程要让小孩有自信心。在学业上不会打击学生的兴趣以及信心,用大量讨论与主动式学习的情境,即使是数学课,也使用图卡与简易的竞赛游戏,让孩童能够动手操作、在其中获得乐趣,这样即使做不好也不会觉得是自己缺乏天分,因为没有得到实质的分数,而是获得一个“解决问题” 的过程,训练思考与行动的能力。
在美国多年的LIFO讲师Alice提出自己对美国学生的观察:“他们对一个领域的学习心态总是保持高度的开放性,即使学不好,也不会觉得是自己糟糕、缺乏天分,应该要放弃。他们会说:I’m not a fan of Math.意思是,我没学好不是因为我做不到,而是我没兴趣为这个科目花更多的心力。” Alice认为整体的文化氛围让美国的学生保持着良好的信心,在教育上也比较不执着于学业与成绩,而是课后的各种自我发展与综合表现。 “在美国,大家都很在意体育课,体育活动其实是个人主义与团队合作结合的高度象征,它既求个人的表现、个人的努力以及发挥,同时又需要团队合作。”换句话说,美国教育里的CT文化不只强调个人的发展与培养,也同时在意如何在个人表现之外缔造团队合作的可能性。

临场反应与表达能力

 

在课堂上,老师们也很在意训练学生的说服力。他们鼓励迅速反应、表现能力、独立作业以及直接了当。举例来说,大部分大学课程的课堂参与分数占比都很重,因此需要训练自己临场反应能力,对任何事情都要能很快地抛接,并且迅速的产生意见。另外,在班级氛围上,也认为你有参与才对课堂以及同学有贡献,因为你的问题也可能是别人的问题,你加入讨论是推动这个问题的深度,让大家能够一起互相激荡。因此,课堂上不仅鼓励发表个人意见,也鼓励挑战老师或者权威,让知识传授能有更多可能性。
校园文化里,同侪并不认为只会考试的人是优秀的,大家更倾向于欣赏有创造力、说服力与表现力的人。大家并不认为“乖”是一种正面特质,有魅力的人通常是很有想法并且勇于表达的人。

领导力:不从众、开创与担责

在课堂上,老师们也很在意训练学生的说服力。他们鼓励迅速反应、表现能力、独立作业以及直接了当。举例来说,大部分大学课程的课堂参与分数占比都很重,因此需要训练自己临场反应能力,对任何事情都要能很快地抛接,并且迅速的产生意见。另外,在班级氛围上,也认为你有参与才对课堂以及同学有贡献,因为你的问题也可能是别人的问题,你加入讨论是推动这个问题的深度,让大家能够一起互相激荡。因此,课堂上不仅鼓励发表个人意见,也鼓励挑战老师或者权威,让知识传授能有更多可能性。

校园文化里,同侪并不认为只会考试的人是优秀的,大家更倾向于欣赏有创造力、说服力与表现力的人。大家并不认为“乖”是一种正面特质,有魅力的人通常是很有想法并且勇于表达的人。

平等的对话环境

美国企业的CT文化表现在平等、赞扬个人成就、并且鼓励差异的观点与意见。就平等的共事模式而言,团队内的所有人都直称名讳,即使是下属对老板。而比较基层的员工或是菜鸟,也比较有权力可以挑战现有的制度,美国非常鼓励年轻人发表看法,改善现有的制度、环境。举例而言,一个会议如果没有不同意见互相说服、互相讨论的话,感觉就不算是一个会议,就只是老板意志的贯彻而已。美国企业内的会议通常每个人都要说话、发表看法,再藉由讨论达成共识。

而能够做到这一点,也跟他们“对事不对人” 的习惯有关。即使在会议室中为各自的论点大吵一架,到茶水间时又可以谈笑风生。此种对事不对人的习惯,让良性沟通比较有可能发生,意见不同比较不会成为彼此意气用事,合作的阻碍。
然而,这并不是说,西方人本质上就比较善于沟通。在美国书店的销售榜单上,永远都有着沟通技巧、培养高EQ相关的书籍。而在各种会议场合发表对他人的意见时,也总是可以看到“三明治”型的言论:先褒后贬,技巧性地让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建议。这代表着如何自我表达,但又不让他人不舒服,以便有良好顺畅的沟通,这二者本来就都是需要学习的功课。
因此,纵观美国整体对于CT文化的推崇与培养方式,会是中国很好的参考及借镜。在考量中国的特有文化的情况下,让我们能够重新思索CT风格的长处在中国企业内应当如何扩展,又应当如何避免其过当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